央行修订M1统计口径:意义、影响及未来展望
央行于2024年12月2日宣布,自2025年1月起修订狭义货币供应量M1统计口径,新增个人活期存款和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这一调整旨在提高货币供应量指标反映经济活动变化的完整性和敏感性,更好地服务于宏观金融分析和货币政策调控。
修订的背景与原因:
此次修订源于中国金融市场和金融创新的快速发展。过去三十年,支付方式从现金为主转变为移动支付和银行卡支付为主,个人活期存款和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的流动性显著增强,具备了与单位活期存款相同的支付功能。而旧的M1统计口径,由于创设时期缺乏个人银行卡和移动支付体系,未能将其纳入。国际上主要经济体M1统计口径也多包含个人活期存款及其他高流动性支付工具。因此,此次修订顺应了时代发展,弥补了旧口径的不足,使M1指标更能反映中国经济的真实情况。
修订的主要内容:
修订后的M1包括:流通中货币(M0)、单位活期存款、个人活期存款、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 新增的个人活期存款和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大幅增加了M1的规模。根据中国银河证券的测算,2024年10月数据显示,新口径M1规模较原口径增加约42万亿元,增长约66.5%。
修订后的影响与意义:
- 规模变化: M1规模显著扩大,结构也发生改变。居民活期存款占比最高,其波动将对M1构成重要影响。
- 经济指标的改进: 修订后的M1更全面地反映了即时消费能力,波动性降低,能够更有效地预测经济增长趋势和通胀水平。随着消费在GDP中占比不断提升,M1对居民消费的指示性意义增强。
- 货币政策的影响: 尽管修订后的M1更贴合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发展,但随着中国货币政策框架从数量调控转向利率调控,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变化的相关性可能有所下降。央行也指出,即使不断修订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也难以改变这一趋势。
历史上的修订:
央行此前多次修订货币供应量数据,但主要针对M2,此次M1修订尚属首次。过去的修订包括将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存款计入M2(2001年)、境内外资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计入不同层次的货币供应量(2002年)、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和住房公积金中心存款纳入M2(2011年)、非存款机构部门持有的货币市场基金纳入M2(2018年)等。
未来展望:
此次M1口径修订是完善中国金融统计体系、提升宏观经济分析精度的重要举措。修订后的M1将更准确地反映经济活力,为宏观经济调控和市场预期管理提供更可靠的参考。然而,需要关注的是,在利率调控为主的货币政策框架下,单纯依靠货币供应量指标预测经济走势的可靠性可能会下降,需要结合其他宏观经济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此外,随着金融创新持续发展,未来可能还需要对M1口径进行进一步的动态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金融环境。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终于把个人活期存款和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算进M1了!这说明国家对数字支付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也更能反映我们真实的经济情况。不过,文章也提到利率调控后,单看M1指标预测经济可能没那么准了,看来以后要多关注其他经济指标。
终于把个人活期存款和支付机构备付金算进M1了!这说明国家对数字经济的重视程度提高了,也更能反映现在经济的真实情况。不过文章也说了,现在货币政策重心变了,光看M1可能不够准,还是要结合其他指标一起看。
终于改了!M1口径调整后,更能反映真实的经济情况,对宏观经济分析更有帮助。不过文章也提到,利率调控下,单靠M1预测经济走势的可靠性下降,这点需要关注。
终于把个人活期存款和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算进M1了!这说明央妈对移动支付时代的数据统计越来越重视了,这篇文章让我明白了M1口径调整的原因和影响,涨知识了!